4月18日,刘振亚理事长在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究讨会上指出,中国电力行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拥有超超临界机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已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飞跃,有力支撑了建国以来年均8.3%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近年来,电力行业由于自然垄断属性,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饱受质疑,诸如新能源补贴、省间壁垒、工商业高电价、“三弃”等问题被不断放大,以至于掩盖了我国电力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重要贡献。
作为电力行业企业自身,长期以来缺少有关电力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贡献度的系统性研究,也就讲不明白电力发展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好处。为了客观评价和科学谋划我国电力改革发展,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在这里,我们单拿电气化指标来看看电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煤,同比增长3.3%。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2018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接近26%,分别比2017年、2016年同比提高约1.1、2.1个百分点。
电气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能源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电作为优质高效的能源,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当量煤炭的17.3倍、石油的3.2倍,电能占终端能源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强度下降3.7%。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已由2012年的3.69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8年的0.503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能耗比2017年下降3.1%,我国成为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万亿元。由此算出,由于电气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在2018年总能耗与2017年同比节约1.4亿吨标煤。
首先,直接得益于电力行业大力实施的“两个替代”。2018年,我国在电锅炉、电窑炉、电灌溉、居民采暖等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各类车辆、靠港船舶、机场桥载设备等交通运输领域持续推进“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全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15万辆,同比增长66.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近30%。截至201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累计完成“煤改电”420万户。2018年全年电能替代电量达1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近8000万吨。
其次,间接得益于电力行业持续推进的“清洁供给”。2018年,全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的比重为40.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清洁电力引领绿色消费,2018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为更大范围内消纳清洁能源,电网企业加强了跨区输电线路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国跨区电网输电能力达到1.36亿千瓦, 全年全国跨区、跨省送电分别完成4807、12936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3.5%、14.6%。跨区输电大大提高了我国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相应减少了我国中、东部煤炭等能源资源的消耗。
再次,还得益于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煤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以上;加上新建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煤电机组已达7.5亿千瓦以上。节能改造累计完成6.5亿千瓦,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3.4亿千瓦改造目标。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2018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7.6克/千瓦时,同比降低1.8克/千瓦时。
综上所述,单就电气化这个指标,我们就能了解并大致算出电力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由于坚持电力适度超前发展原则,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就已超过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分别高出1.1、1.8、2.4个百分点,我国电气化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电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当前,我国总体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期,也将是电气化进程提速期。据预计2030年,我国电气化率、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31%、10.4万亿千瓦时;2050年, 我国电气化率、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52%、14万亿千瓦时。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在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